👨⚕醫師分享👩⚕
撰寫:林口長庚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 #方耀凡醫師👨⚕️
淺談乾癬性關節炎(3/3)
大部分乾癬性關節炎是以皮膚病變為最初表現,乾癬發作平均年紀約為30歲,而關節炎發生年紀約為40歲,目前研究顯示皮膚症狀嚴重度和關節炎嚴重度沒有相關性,3成關節炎病人在一開始侵犯手腳遠端的小關節且常合併指甲病變,如果不早期治療的話,統計起來有高達47%病人會漸漸惡化且在兩年內出現骨頭侵蝕、多處關節炎及發炎指數高的病人預後較差;除此之外乾癬性關節炎常合併代謝症候群,病人常有肥胖、血壓高、血糖高及血脂高的表現,病人尿酸值也常居高不下,有不少病人合併痛風發作;其它除皮膚及關節外表現尚有葡萄膜炎,發炎性腸炎或是足跟跟腱炎。
也因為乾癬性關節炎出現的症狀十分多元化,也會侵犯各種不同的器官,所以必需考慮每個病人各別症狀,也需要病人及多科別醫師相互合作,才可以達到良好治療;主要治療可分為物理治療、藥物治療及外科治療。物理治療方面,如關節炎急性發炎時應冰敷消腫,慢性發炎時應熱敷加強代謝,在脊椎炎為主的病人應適度運動並保持脊椎關節伸展,床墊應選擇較硬床,枕頭高度不宜過高;藥物治療方面先要考量治療的器官,如治療局部皮膚和指甲乾癬可用藥膏,如A酸或類固醇合併維生素D,如果乾癬範圍較大時則可用照光治療、口服A酸、免疫調節劑或是新一代的生物製劑,常用免疫調節劑有Methotrexate(MTX)、環孢靈(Cyclosporin A:CyA),Leflunomide(LEF),但是各有不同藥性和副作藥,需要和有經驗的醫師討論。而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生物製劑可以用於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,如恩博、復邁、欣普尼及喜達諾,也各有各的使用方法及特性,副作用考量也略有不同;周邊關節炎方面主要的藥物治療還是傳統非類固醇消炎藥,而在單一關節炎發作時也可考慮關節內注射類固醇,效果好副作用也小,多關節炎發作時也可使用類固醇短時間內以小劑量控制病情,但也有報告指出在類固醇停藥後有皮膚症狀會惡化,所以需要小心使用,免疫調節及生物製劑在關節炎的症狀也都有不錯的療效;在脊椎炎,香腸指及骨肌腱炎方面,主要是以消炎藥及生物製劑較有療效;外科介入治療目前還是在置換嚴重被破壞的關節。
乾癬性關節炎在現今治療尚是不可治愈但可以良好控制的疾病,需要病人及醫師好好合作,才能避免未來殘疾發生,且從許多研究所得到的經驗,如果能更早期診斷及治療,疾病的控制或許可以只用少量的藥物便可達良好效果。
資料來源:長庚醫訊
🏥#林口長庚 #風濕過敏免疫科 #乾癬 #頭皮屑 #乾癬性關節炎 #關節炎 #自體免疫疾病 #林口長庚風濕過敏免疫科